公司动态风炮管首页 > 中心 > 公司动态 >
中国轮胎行业现状及趋势前景探讨
时间:2009-11-21 11:23 作者:大华橡塑 点击:

      近几年我国轮胎行业发展,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898.3亿元,同比增长23.4%,产销两旺、出口增长、产品结构继续优化,但仍面临原材料涨价、跨国公司占居市场以及贸易壁垒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轮胎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风炮管的生产企业,也正在崛起。民族轮胎企业紧抓有利时机,行业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加速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加大技术投入。预计2010年国内轮胎需求量约3亿条,其中子午胎2.1亿条。 一、近几年我国轮胎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免征子午胎10%消费税、取消轮胎项目行政审批等优惠政策支持下,我国轮胎工业发展。目前中国的轮胎市场是增长快的,市场规模约为80亿美元,占世界轮胎市场份额的9%。
  (一)产销两旺
  2002年、2003年,中国汽车行业尤其是轿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直接影响我国轮胎行业自2003年以来也持续呈增长态势发展,尤其在2004年,轮胎行业创下了10年来的好业绩。2005年开始,中国轮胎产业逐渐进入结构调整期,但仍然保持着很大的发展。
  据新统计,2006年我国综合外胎产量1.
  9亿条,同比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其中子午胎产量1.3亿条,同比增长21.1%。轮胎行业共完成销售收入898.3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子午胎销售收入达604.3亿元,同比增长31%。
  从宏观上看,未来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虽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8%~9%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将达到5.5万公里,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增加到6200万辆。根据我国公路、汽车、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规划,有关方面预测,2010年我国轮胎总需求量约3亿条,其中子午胎2.1亿条,子午化率达70%。
  (二)成本优势出口
  2006年的轮胎75强排行榜显示,75强轮胎总销售额比2005年增长9%,达到约1010亿美元,其中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三巨头占53%,前占77%。中国轮胎企业进步明显,共有21家企业(包括中国台湾省)进入75强,其中中国大陆16家。尽管与2005年相比减少2家,但16家企业的总销售收入达到5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7.7%。目前中国轮胎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为15%左右。
  目前轮胎市场萧条,严重影响了其轮胎生产和。橡胶生产商会(RMA)公布的数据表明,2006年的轮胎销售量比2005年下降4.5%。由于GDP缩水、能源费用大幅上涨和商品房市场的下滑,经济减速,致使轮胎销售量下降。2006年各种规格的原配胎销售量下降,所有各种规格的原配胎和替换胎的销售量总计为3.1亿条,比2005年减少了1400万条。与此同时,大多数对的轮胎出口量都在下降,惟独中国是个例外,同比增长15.4%。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1~5月中国对轻卡胎出口增长46.4%,达到230万条;载重胎增长43.9%,达210万条,成为大的载重胎供应国;乘用胎增长2.8%,达到740万条,超过日本成为继加拿大之后的大供应国。从芝加哥到旧金山到盐湖城,甚至到高原黄石公园,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轮胎。轮胎经销商几乎都说,中国轮胎好卖,卖中国轮胎赚钱,尤其是载重胎。有几个经销商甚至还抱怨中国轮胎企业搞总经销制,使他们很难拿到中国轮胎。
  在的乘用胎主要是宽断面轮胎,载重胎也有宽断面的。因此,许多中国出产的轮胎都顺应市场需求宽断面轮胎品种,估计在销售宽断面轮胎的中业至少有6家。中国轮胎企业都将市场作为必争之地。目前中国向出口轮胎基本为中低档轮胎,由于性价比较高,深受顾客的欢迎。
  业界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较高,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但中国在销售的轮胎大部分是贴牌生产,比较知名的中国轮胎很少。从长远看,这不利于中国轮胎行业向化发展。同时,中国轮胎在出口方面缺乏沟通,相互打价格战,既影响了中国轮胎的出口效益,也影响了中国轮胎在市场的形象。
  (三)产品结构继续优化
  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轮胎子午化率达到67.1%,比2005年提高5.4个百分点。轮胎出****货量达到8155万条,同比增长16.4%;其中子午胎出****货量6292.5万套,占出口总量的77.16%;全钢子午胎出口量1218.3万套,出****货值为321.6亿元,同比增长29.32%。由此显现轮胎产品结构调整的效应。
  由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加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原材料价格仍然居高的情况下,目前行业没有出现大面积亏损现象。目前,我国子午胎行业正处于腾飞阶段,内外资企业都在增资扩产,这个过程预计还将延续2~3年的时间。因此,2007~2008年我国子午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此期间,与子午胎相关的行业如橡胶机械、橡胶助剂、骨架材料等,都还有发展的潜力。2008年以后,子午胎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二、我国轮胎产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轮胎行业存在产能扩大、行业竞争无序、过剩问题严重及原料价格节节攀升等诸多困难,而我国轮胎出口面临的大阻碍恐怕是严格的非关税壁垒以及反倾销问题。
  (一)跨国公司雄居市场
  随着国内轮胎市场逐步放开,大型跨国公司已经通过收购国内企业等方式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目前,在我国轮胎市场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只有十多家,外资和外资控股企业已有包括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固特异等行业三巨头在内的20多家企业。目前排名前10位的轮胎厂家产量占国内轮胎总产量的近一半,跨国公司在轿车胎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国内,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我国轮胎行业的投资,凭借其、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建厂、收购、控股等方式进入我国轮胎行业,占据了我国利润率较高的轿车、轻卡子午胎市场以及子午胎等轮胎消费市场,仅米其林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达到20%,而我国大量轮胎企业只能进入货车、农用车等利润率较低的中低端轮胎消费市场,在国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2005年是外商进入中国多的一年。领头羊是在中国拥有4家轮胎厂的普利司通和有3家轮胎厂的正新/玛吉斯;其后是各有2家工厂的米其林、韩泰和建大橡胶;库珀和倍耐力各收购了1家中国轮胎企业,且股份均超过50%;锦湖在扩产南京锦湖的同时,启动了天津锦湖及长春锦湖项目;横滨在中国的家工厂也破土动工。近GXP公司并购了河北轮胎厂。在世界轮胎前10名中,目前仅剩下大陆轮胎公司还未在中国设厂。该公司2006年年初也宣布,将投资3亿欧元在中国建设轮胎厂,并在上海设立了亚太总部。
  目前中国的轮胎生产企业约有300家左右,但其中大部分为年产量在50万条以下的小厂(约占70%)。而50家大型轮胎生产企业的产量则占到中国轮胎总产量的70%。外资企业主要有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韩泰、锦湖、横滨、库珀、住友、佳通等,主要产品为半钢子午轮胎与全钢子午轮胎,其产量占据中国子午轮胎的90%以上;中国内资企业主要有上海轮胎、三角集团、山东成山等,主要产品为斜交轮胎,但是规模一般不是很大,生产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目前我国轿车轮胎生产企业可以分为三大方阵,这些企业在其余轮胎方面往往也有的份量。
  目前,中国是极少数几个还在新建轮胎厂的之一,同时中国新建工厂的效率远比欧美那些使用旧设备工厂的效率要高。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低劳动力成本及物美的装备对世界轮胎投资形成的吸引力。因此,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轮胎产量将超过。外资企业目前在中国发展已不再以合资为主,而是以独资和收购新上项目为主。
  (二)民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目前,我国轮胎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仅为40万条/年,生产能力在100万条/年的大企业15家,超过300万条/年的有3家。而轮胎工业已朝着大型、型的方向发展,有46家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440万条/年;日本有25家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450万条/年;德国有15家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能力310万条/年。据统计,国内60家定点轮胎企业的产量还不足一家大公司的产量。仅山东省轮胎小企业目前就有上百家,这些小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产品质量低,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扶持,其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均偏低,严重冲击了正常的轮胎市场发展,使得国内轮胎产能过剩仍达40%左右。
  (三)贸易壁垒困扰民族企业出口
  在国内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的同时,花样繁多的贸易壁垒严重困扰了我国民族轮胎企业的出口,影响了其市场的拓展。
  1.反倾销近年来,中国轮胎出口增长,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贸易壁垒,中国轮胎出口任重道远,应当引起警惕和关注。自2001年以来,共有澳大利亚、巴西、秘鲁、埃及、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墨西哥和印度等9个对我国发起过反倾销调查,并且大部分为发展中,其中埃及、秘鲁和土耳其已经征收反倾销关税。涉案产品也基本上为汽车斜纹轮胎或较低科技含量的自行车或摩托车轮胎。
  2005年4月,土耳其政府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轮胎作出反倾销初裁,从2005年3月10日起征收33%的临时反倾销税;2005年10月28日,南非贸易管理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充气轮胎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05年12月23日,墨西哥对原产于中国的旅行小客车和轻型卡车斜交轮胎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5年12月30日,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客车和卡车斜纹轮胎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受此影响,2005年广东轮胎出口出现下滑,出口3729.6万条,小幅下降3.8%。2006年7月28日,南非贸易管理委员会(ITAC)发布公告,对原产或自中国的汽车轮胎作出反倾销初步裁决,判定风神、三角、GITI和山东CHENGSHAN四家公司出口的轮胎不构成倾销,中国其他生产商和出口商出口的轮胎则构成倾销,并将被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其幅度为:客车轮胎16.9%、轻卡轮胎3.0%、重卡轮胎22.3%。
  2006年12月,墨西哥、印度也对中国出口的轮胎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澳大利亚也正准备提起反倾销。中国轮胎行业已成为贸易中遭受反倾销频率高、次数多的行业之一。我国轮胎出口频遭各国反倾销贸易壁垒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低价竞销是因素。我国出口的斜交轮胎在市场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但由于我国斜交轮胎产能超速增长,过剩问题严重,过剩比例高达30%~40%,产需矛盾也被就此带到市场,导致轮胎出口价格下滑。目前我国的出口轮胎价格,远低于各国轮胎平均出口价格,其中乘用胎26%、轻卡胎低21%、重卡轮胎低38%,成为反倾销的重要证据。此外,出口轮胎存有质量问题、出口轮胎产品和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等也是引发反倾销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
  2.知识产权壁垒
  我国轮胎出口在遭受反倾销打击的同时,也遭受知识产权壁垒。2005年我国遭受贸易委员会(简称ITC)的337调查。原告方富莱克斯公司指控中国山东圣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韩国锦湖集团及其他相关企业侵犯权。贸易委员会于2006年7月13日对橡胶防老剂第337款调查案作出复审的裁决,判定圣奥公司和Sovereign公司有侵权行为,韩国锦湖公司没有侵权行为。虽然ITC的终裁没有针对出口到的轮胎及其下游产品,因此从结果看对我国轮胎出口的整体影响不大,但这起知识产权纠纷却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内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决定将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新的实施新的FMVSS139轮胎检测标准,其大的特点是参数比现行标准加严格,达不到新测试标准的轮胎将不能进入市场,已进入市场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轮胎也将被召回。欧盟方面,《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ACH法规)已经正式通过,并将于2007年6月实施,规定企业需要对约30000种化学品进行评价,对包括橡胶在内的相关产品影响重大。
  3.技术性贸易壁垒
  2000年至今,共有28个发布了51个关于轮胎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这将严重阻碍我国部分轮胎进入市场。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实施了绿色标志制度,欧盟实施的绿色认证标签涉及到近万种产品,日本政府要求自2000年后向日本出口的所有商品符合绿色认证要求。轮胎出口还正遭受的“337”条款调查的威胁。因此,我国轮胎出口面临的形势越加严重。
  (四)民族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民族缺乏竞争力,与相比有很大差距。的一点就是产品性能不佳,其次就是定位缺乏创意。目前,轮胎已经占据中国半钢市场绝大部份份额,又在慢慢渗透原来以国产占主导地位的全钢市场;它们本身有的技术、的资金,针对中国市场所研制的轮胎正慢慢的被国内的消费者所接受。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度国内10大轮胎企业创利税29.2亿元,而外资企业创利税17.7亿元,两者创造的利税总额占全行业的67.5%,轮胎的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轮胎的厂家在营销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显粗放,缺乏精耕细作和分销。
  国内轮胎行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研究,整个销售过程基本是交由各代理商负责跟踪,渠道混乱、价格透明、一线市场跟进不及时、代理商经营参差不齐、销售人员素质不高、政策摇摆不定、销售推广单一、对其销售起关键支撑作用的二级商及直接车队用户控管力度不够等等。在目前国产轮胎资金、技术与有差异的情况下,利用本土和价格优势作好市场销售推广,加强对各级渠道的掌控,作好售后服务,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提升用户的忠诚度、美誉度,尤显关键。
  (五)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效益
  中国是大的橡胶国,在我国轮胎企业所需的橡胶原料中,70%的胶和40%的合成橡胶都要依赖。多数供应来自于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全年橡胶161万吨,同比增长14.6%;2006年合成橡胶量同比增长19.2%,至130万吨。橡胶作为一种紧缺的工业原料,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的事实将长期存在。2006年橡胶价格总体走势呈大幅上涨态势,而原油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合成橡胶价格的大幅攀升。
  在轮胎生产中,原材料成本大约占了60%;在橡胶使用中,合成橡胶和橡胶的比重平均约为6:4。其中全钢子午胎和斜交胎所消耗的橡胶比重较大,而半钢子午胎消耗的合成橡胶的比重相对较大。
  2006年,由于橡胶和合成橡胶价格大幅上涨,轮胎行业盈利出现大幅下滑。2006年9月以来随着原油价格的回落,合成橡胶价格也随之下降,并带动了国内橡胶价格的走低,这使得轮胎行业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业内人士表示,2007年橡胶价格会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随着2007年油价的稳步回落,合成橡胶价格也将呈现下降趋势,这将有助于业内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此外,产能的扩张及汽车行业的复苏也可能带动轮胎企业2007年业绩的增长。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