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作为原料,特别是与硫磺混合并用,形成橡胶工业,迄今已有170年左右。
历史回眸:世界橡胶工业形成几乎同时,橡胶制品也随着外国列强侵华而输入到中国。
上世纪初,为进一步打开中国橡胶市场,东西方帝国一面加紧向中国倾销产品,一面又来华办厂,也由此而引发民族资本投资橡胶工业。到三十年代,上海大中华、正泰创建,并由胶鞋等生活用品转向轮胎,中国橡胶工业可以说是有了雏形。
在漫长的战争岁月,外国资本在华橡胶厂,象轮胎企业,主要是为其侵略战争服务,而民族橡胶工业则遭遇打压和封杀,风雨飘摇。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在调查资料中称,作为“重要工业之一,对于交通及民生日用均有莫大之关系”的“橡胶工业之发展,备历困难,初受舶来品之压迫,继复遭二次战争之破坏,实在颠沛忧患中长成”,“工厂存续维艰”,“难以为继者,为数额多”。
1948年,名义上有橡胶厂263家,拥有炼胶机(开放式)1009台,月生胶加工能力4000—5000吨,实际上这些企业多是作坊式生产,缺东少西,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建国之初艰难起步
面对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橡胶工业,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即依靠工人群众,破解技术、设备、原材料和资金四道难关,全力扶持国有(从国民党手中接管)、私营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
1950年至1952年,在以大米换橡胶、增强国营橡胶厂生产计划性、对私营企业加强指导、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型橡胶产品、以及建立橡胶生产基地、加快合成胶研究应用等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冲破帝国主义的种种封锁,从东北开始,尔后到天津、上海、青岛,国营橡胶厂恢复生产,并着手化分工和改造;私营企业数量扩大,上海由1949年的不足百家,发展到1952年的230余家,天津也由98家增加到140家;橡胶工业胜利完成各项生产恢复任务,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等都超历史好水平。 1952年,生产轮胎42万条,胶鞋6169万双,在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和不断人民生活中,做到供给,同时也勾画出新中国橡胶工业的发展蓝图。
从1953年起,中国经济建设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对橡胶工业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集中力量,建设,在人民政权下已成为可能。主管部门先列为、着手改造和扩建的老厂,是上收直接管理的15家国营轮胎、胶管、胶带、工业制品、乳胶和橡胶机械厂,如桦林厂、青岛六厂、沈阳橡机等,后来都成为行业,成为橡胶工业发展的主力。
对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私营橡胶厂,先是扩大加工订货,继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注入资本,按分工联合併厂,不仅救活了私营橡胶工业,而且还培育出象上海正泰、大中华等一批大厂,使之成为橡胶工业的生力军。
在整合公、私两大橡胶工业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上海、青岛、天津、广州、重庆以及东北等橡胶工业基地。老厂内迁、三线建设,象桦林厂部份内迁建设的河南轮胎厂,上海大中华部份内迁建设的贵州轮胎厂,青岛二厂和沈阳三厂部份迁建的银川橡胶厂,投资、几家厂院共同参与建设的东风轮胎厂等,既展开了橡胶工业的合理布局,扩大了生产能力,也建设了新的基地,积蓄了发展后劲。这些新老基地,即是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兴办教育,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化工学院(今青岛科技大学)为主,大学、中专和职业培训并重,为新中国橡胶事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一线人才。
加快机构建设,分属于、地方和企业(公司),则地增强了自主创新。每个都能有为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服务、设计牵头的院所,确属难能可贵,而且也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橡胶工业生产建设长期处於“有计划、按比例”的计划经济时期,其间尽管遭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但发展没有停步,并且建设成产品门类,、设计、生产、原材料供给、设备制造以及废旧产品综合利用等成龙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主导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增长。